未來10年公私營房屋比例料改為七三比 公營房屋年增4000伙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8/12/17 16:53

最後更新: 2018/12/17 18:05

分享:

分享:

粉嶺皇后山正發展大型公營房屋項目,料提供約6500伙公屋及3200伙居屋,合共近萬伙。(資料圖片)

政府本周預計將更新《長遠房屋策略》未來10年供應目標,據了解當局已「數夠票」取得立法會足夠支持,料將公私營房屋比例,由六四比改為七三比。若按去年政府公布十年期需建46萬伙單位來推算,料未來私樓供應將由年均1.8萬戶,減少至1.4萬伙以下;公營屋則由現時年均2.8萬伙,增至3.2萬伙。

至於近年政府主張房屋以置業為主導,推出「首置」及恆常化「綠置居」等房屋計劃;《長策》將會把「首置」歸類為私樓供應量,而「綠置居」則跟公屋歸為同一類別。預計有關做法,會把已經削減的私樓供應,推一步推低;若落實推出馬頭圍道450伙及安達臣道約1000伙首置項目,規模已佔《長策》年均私樓供應目標約一成。

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主席柯創盛認為,民建聯一直倡議把公私營房屋比例,調整至七三比,若落實有關建議,形容做法是「順應民意」。他強調,現時公屋輪候時間逾5年,居屋又錄得超額認購,政府有責任增建公營房屋,增加供應。

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稱,大致同意提升公營房屋比例,認為新增的年均4000伙單位,應全數用作興建資助出售房屋。他解釋,做法既可保留私樓的「置業」元素,也可以回應資助出售房屋改變訂價機制後的住屋訴求;另外,增建居屋也可讓原公屋戶搬入,騰空舊公屋單位予輪候冊人士,達至流轉目的。

前長策會成員、房協前主席鄔滿海稱,沒有聽過政府打算調整公私營房屋比例的做法。但他認為,終究要解決現時房屋問題的做法,是加快開拓土地,增建房屋。他又稱,私樓價格除了受到政府政策影響,也受到利率及經濟外圍因素所影響,調整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,令私樓減供應量,也不一定是刺激樓價上升的單一元素。

撰文 : 吳卓峰 經濟日報記者